計畫簡介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以下簡稱本校)以「培育優質健康照護與管理專業人才」為教育目標。長年深耕護理及健康照護專業,護理考照率與就業率位居全國領先地位,優秀校友遍佈全臺醫療院所擔任重要主管幹部。本校訓練學生之專業技術及課程規劃品質與歐美國家齊平,在臺灣已為典範,並輸出國際協助友好國家進行醫療照護人才培育。本校創立全臺灣第一個客觀結構式臨床能力評測訓練之創新教學模式,符合業界需求與國家政策發展方向,對接護理專業需求訓練,高教深耕第一階段護理師考照通過率高達93.45%、90.45% (全國51.56%、49%)。本校具備豐富之長照資源與能量,透過健康照護產學合作中心全國性組織,推動長照專業化發展,加入單位含全國長照相關科系及長年在地深耕服務之社會福利組織。本校已組成「全國護理教育聯盟」、「全國長照課程推動委員會」,透過聯盟引領全國護理及長照教育發展。本校為政府新南向政策國際人才培育及教育模式輸出重點學校,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與印尼教育部及穆漢默德高等教育委員會合作,於印尼三寶瓏設置境外教育中心,與印尼超過120所優秀大學校簽訂合作備忘錄,107年成為東南亞評價最佳之護理健康照護領域大學。海外合作單位橫跨全球五大洲與超過200所大學合作。本校於高教深耕計畫第一階段,分別開設13門、27門跨域課程各有734名、1,359名學生修課。微學分課程推動獲得高教創新雜誌採訪(2018.09.no.22 ),107學年度及108學年度第一學期各開設58、32門課,修課人次分別為1,921、1,098人次,平均每學期選課人數超過千人次,搭配實施多年之深碗學習課程、創新教學模式,提供學生更多元學習管道。配合高教深耕計畫推動,另新聘26名專業師資優化生師比,108學年度日間生師比1:17.3。期望充分整合課程、師資與資源,結合創新教學方案、健全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輔導機制,108年度補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金額高達26,359,359元,並透過大學在地社會責任計畫,推動超過500場活動,深耕在地。

本校高教深耕計畫第一階段成效卓越,第二階段除持續推動原目標外,預計投入更多經費與資源新增各項推動方針,作法如下: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落實院核心實體化」:三學院分別推動『特色跨域微型模組課程』、『健康科技跨域一加一學程』、『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模組』,透過學院推動提升學生專業實務技術、教師推動創新教學、學生跨域學習及創新創業能力之目的。「微學分推動」:持續維持每學期選課900人次以上、新增微學分類別,全面支持學生彈性修課與跨領域學習。「非資通訊微學程」:透過校層級規劃『全人照護科技微學程』,鼓勵本校學生修課並結合專業技能與程式設計能力,應用於未來工作上。「中、英文能力提升」:英文部分新增線上自學課程,持續開設補救教學,使本校多益平均成績,持續維持優於全球科大之表現。中文部分導入更具信效度之CWT檢測平台、搭配中文線上自學課程與補救教學等方式,確保中文閱寫能力提升。
二、學校特色:「維持高護理考照率」:本校近五年護理考照率均維持90%以上,高教深耕第二階段將持續透過OSCE培育具高品質高素質之護理人員。 「引領長照推動」:本校在高教深耕第二階段將結合長照知識網平台持續擴散大專校院長照人才培育能量,積極推動照顧管理模組課程及修業證書獲得衛福部認可。「提升國際移動力」:持續推動北護大成為國際型大學,預計於111年境外生來源國達20國、來台研修課程開設數達15門、境外生人數成長90%。高教深耕第二階段將推動全校各系國外實習、新增國際學分班開設,滿足國內外大學或產業培育人才之需求。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學生面」:新增經濟或文化不利之招生管道、100%補助報名相關費用,在學中100%提供各項輔導與經濟補助,並透過新增系統,統整教務、學務學生資料,畢業後持續追蹤經濟翻轉狀況。全面配合教育部政策推動原民文化、課程開課、原民輔導,進而提升原住民學生學習成效,降低休退學率。「教師面」:111年優化日間生師比至1:16,111年專任教師業界實習達100%。「制度面」:100%募款金額用於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109年度起校內各項會議均有學生代表參與,校務研究搭配高教深耕四大面向推動各項議題分析。
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透過USR Hub主導,全面透過教師結合課程、學生連結外部資源,永續深耕落實在地大學社會責任。

本校107-111年近中程校務發展目標,完全契合高教深耕方向,未來執行高教深耕計畫將持續發展專業特色與實務能力外,亦更加重視提升學生跨領域學習整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並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連結在地、引領產業、接軌國際,型塑本校教育品牌成為領航者,為國家儲備優質健康照護與管理專業人才。

本校以「培育優質健康照護與管理專業人才」為教育核心目標,配合國家政策的發展及社會產業的需求,依據人口結構、社會型態、生活方式及環境與疾病的變化,培育健康照護與長照管理專業人才,在護理、長照及相關健康照護之人才培育成果卓越,學生之實作能力、考照率及就業率均持續領先全國,本校推動高教深耕架構以多年來獲得之計畫成果為基礎,搭配院核心教學規劃與教師成長社群,推動跨校、跨域課程合作,結合高教深耕四大目標,以學生為本、護理及長照為核心,結合師生專業,打破藩籬、在地深耕,與在地民眾建立家人關係,達到師生、社區、產業相互扶持、成長之目標,培育優質健康照護與管理專業人才。綜合上述,本校之高教深耕推動架構如下圖所示。

本校為推動及執行高教深耕計畫,由校長總召集指導據以推動組成委員會,啟動完善的組織架構與健全的機制運作,以校務發展近中程計畫架構契合高教深耕推動目標,並經由全校相關行政與學術單位一致動員全力協同配合,依據所建立之計畫目標、執行進度表確實推動。

指標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7年目標值
每年護理相關畢業學生參與「客觀結構式臨床護理能力鑑定」(OSCE)通過鑑定學生人數,持續提升與精進學生實務能力【每年通過OSCE鑑定考試學生數】≦500
逐年增加本校教師提出多元升等數量【每年累計提出通過多元升等教師數】≧3
每年各學院提出厚植特色優質實作教學及環境改善方案【改善方案】≧3
每年全校至少與180位業界教師合作專業實務課程教學【全校業界教師人數】≧180
推動彈性學分(微學分、自主學習),每年至少開設0門微學分課程,並逐年增加,並逐年增加2門。【每年開課數】≧22
開設創新創業講座或實作課程每年達5場以上【每年舉辦場次】≧5場
推動應屆畢業生畢業前全面修習校外實習課程【開設校外實習課程之系科/107-111年度共13系】≧ 98%
五年至少拓展7所學校(五專)及10家醫院以上為產學攜手合作教學方案合作機構【簽約學校數、醫院數】≧7校6院
每年完成42門護理專業實作課程之教與學及各科知識技能檢核【每年完成課程數】≧42
每年各學院舉辦跨領域實務專題教學成果發表會至少1場【每年舉辦場次】≧3
逐年成長教師成長社群數量,五年內至少30組【每年開設社群數】≧25
每年至少推動2門磨課師微學分課程【每年開課門數】≧2
每年輔導學生使用育成資源人次達300人次以上【每年參與學生人數】≧300
指標二:發展學校特色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7年目標值
維持護理健康照護領域學生,每年護理高考照通過率【通過人數/報考人數】≧90%
執行專利研發補助每年達5件以上【每年獲專利研發補助件數】≧5件
推動產學合作計畫補助,每年至少7件以上【每年產學合作案件數】≧7件
推動大型產學合作事宜,每年總金額(含技轉金)達250萬元以上【每年大型產學合作案金額】≧250萬元
每年舉辦1場學術倫理或研究倫理教育訓練課程【每年舉辦學術倫理或研究倫理課程場次】≧1場
於全國大專院校長期照護相關科系所學程推動長期照護核心模組課程,並輔導各校開設相關課程,每學期全臺開設至少100門【每學期開課數】≧200門
鼓勵參與長期照護核心模組課程之大專院校,學生修習模組相關課程完畢,由產學合作中心每學年至少發放300張核心模組課程修畢證書【每學年發放證書數】≧300張
彙整及上架相關長照課程與數位化教材至長照知識網,每年至少20件【每年上架件數】≧20件
五年內海外研修雙學位課程、國際交換計畫與國際專業實習課程達20門【累計開設課程數/(107-111年度開設課程共計20門)*100%】≧40%
五年內學生具備海外學習經驗人數佔全校學生5%【累計研習學生數/全校核定學生數*100%】≧1%
本校境外生就讀人數五年內成長10%【(累計境外生就讀人數-106年境外生就讀人數)/106年境外生就讀人數*100%】≧2%
每學期辦理1次全國長照相關學校長照課程討論會議【每學期辦理次數】≧1場
每學期辦理1次全國長期照顧課程推動委員會議【每學期辦理次數】≧2場
指標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7年目標值
維持護理健康照護領域學生,每年護理高考照通過率【通過人數/報考人數】≧90%
執行專利研發補助每年達5件以上【每年獲專利研發補助件數】≧5件
推動產學合作計畫補助,每年至少7件以上【每年產學合作案件數】≧7件
推動大型產學合作事宜,每年總金額(含技轉金)達250萬元以上【每年大型產學合作案金額】≧250萬元
每年舉辦1場學術倫理或研究倫理教育訓練課程【每年舉辦學術倫理或研究倫理課程場次】≧1場
於全國大專院校長期照護相關科系所學程推動長期照護核心模組課程,並輔導各校開設相關課程,每學期全臺開設至少100門【每學期開課數】≧200門
鼓勵參與長期照護核心模組課程之大專院校,學生修習模組相關課程完畢,由產學合作中心每學年至少發放300張核心模組課程修畢證書【每學年發放證書數】≧300張
彙整及上架相關長照課程與數位化教材至長照知識網,每年至少20件【每年上架件數】≧20件
五年內海外研修雙學位課程、國際交換計畫與國際專業實習課程達20門【累計開設課程數/(107-111年度開設課程共計20門)*100%】≧40%
五年內學生具備海外學習經驗人數佔全校學生5%【累計研習學生數/全校核定學生數*100%】≧1%
本校境外生就讀人數五年內成長10%【(累計境外生就讀人數-106年境外生就讀人數)/106年境外生就讀人數*100%】≧2%
每學期辦理1次全國長照相關學校長照課程討論會議【每學期辦理次數】≧1場
每學期辦理1次全國長期照顧課程推動委員會議【每學期辦理次數】≧2場
指標四:善盡社會責任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7年目標值
提升社區長者資訊素養,每學年提供10場次資訊相關教學【每年辦理梯次】≧10場次
以民眾至癒心鄉關懷據點或學生至社區服務的方式,定期提供長者的心理檢測服務【每學年檢測人次】≧300人次
指標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8年目標值
每年護理相關畢業學生參與「客觀結構式臨床護理能力鑑定」(OSCE)通過鑑定學生人數,持續提升與精進學生實務能力【每年通過OSCE鑑定考試學生數】≧496
逐年增加本校教師提出多元升等數量【每年累計提出通過多元升等教師數】≧5
每年各學院提出厚植特色優質實作教學及環境改善方案【改善方案】≧3
每年全校至少與180位業界教師合作專業實務課程教學【全校業界教師人數】≧180
推動彈性學分(微學分、自主學習),每年至少開設0門微學分課程,並逐年增加,並逐年增加2門。【每年開課數】≧24
開設創新創業講座或實作課程每年達5場以上【每年舉辦場次】≧7場
推動應屆畢業生畢業前全面修習校外實習課程【開設校外實習課程之系科/107-111年度共13系】≧ 100%
五年至少拓展7所學校(五專)及10家醫院以上為產學攜手合作教學方案合作機構【簽約學校數、醫院數】≧7校7院
每年完成42門護理專業實作課程之教與學及各科知識技能檢核【每年完成課程數】≧42
每年各學院舉辦跨領域實務專題教學成果發表會至少1場【每年舉辦場次】≧3
逐年成長教師成長社群數量,五年內至少30組【每年開設社群數】≧26
每年至少推動2門磨課師微學分課程【每年開課門數】≧2
每年輔導學生使用育成資源人次達300人次以上【每年參與學生人數】≧460
指標二:發展學校特色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8年目標值
維持護理健康照護領域學生,每年護理高考照通過率【通過人數/報考人數】≧90%
執行專利研發補助每年達5件以上【每年獲專利研發補助件數】≧5件
推動產學合作計畫補助,每年至少7件以上【每年產學合作案件數】≧7件
推動大型產學合作事宜,每年總金額(含技轉金)達250萬元以上【每年大型產學合作案金額】≧250萬元
每年舉辦1場學術倫理或研究倫理教育訓練課程【每年舉辦學術倫理或研究倫理課程場次】≧3場
於全國大專院校長期照護相關科系所學程推動長期照護核心模組課程,並輔導各校開設相關課程,每學期全臺開設至少100門【每學期開課數】≧225門
鼓勵參與長期照護核心模組課程之大專院校,學生修習模組相關課程完畢,由產學合作中心每學年至少發放300張核心模組課程修畢證書【每學年發放證書數】≧600張
彙整及上架相關長照課程與數位化教材至長照知識網,每年至少20件【每年上架件數】≧25件
五年內海外研修雙學位課程、國際交換計畫與國際專業實習課程達20門【累計開設課程數/(107-111年度開設課程共計20門)*100%】≧75%
五年內學生具備海外學習經驗人數佔全校學生5%【累計研習學生數/全校核定學生數*100%】≧3.5%
本校境外生就讀人數五年內成長10%【(累計境外生就讀人數-106年境外生就讀人數)/106年境外生就讀人數*100%】≧6%
每學期辦理1次全國長照相關學校長照課程討論會議【每學期辦理次數】≧2場
每學期辦理1次全國長期照顧課程推動委員會議【每學期辦理次數】≧2場
五年內開設國際特色課程達6門、國際學位專班與全英語授課學程10班【累計開設課程數/(107-111年開設課程共計6門)*100%(1)≧66%
累計開設專班與學程數/(107-111年開設專班與學程共計10班)*100%】(2)≧99%
五年內增加境外生來源達20國,且來臺研修課程數增加至15門【累計境外生來源國數/(107-111年境外生來源國數達20國)*100%(1)≧90%
累計研修課程數/(107-111年研修課程數共計15門)*100%】(2)≧66%
指標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8年目標值
鼓勵弱勢學生積極參與公共服務,藉由時數獎勵措施,結合連續性長照人才服務模式,引導弱勢學生投入在地服務,每年達100%。【每年申請學生投入在地服務比例】≧100%
每年提撥校務基金維持2,500萬以上補助弱勢學生【每年提供金額】≧2,500萬
每年補助弱勢學生人次達1,000人以上【每年受補助人次】≧1,000人
指標四:善盡社會責任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8年目標值
提升社區長者資訊素養,每學年提供10場次資訊相關教學【每年辦理梯次】≧10場次
以民眾至癒心鄉關懷據點或學生至社區服務的方式,定期提供長者的心理檢測服務【每學年檢測人次】≧400人次
指標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9年目標值
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成效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學生數5100
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之學生數占所有學生數比率100
學生專業技術證照張數790
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本校已推動全面實習,在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部分達100%。
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之提升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數206
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數占所有教師數比率44
採用創新教學模式課程數140
創新教學課程之認定方式及教學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實作課程、PBL課程、跨域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模組課程及程式設計課程等。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總數2900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500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占所有修讀學生數比率17
創新教學課程之教學及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施測工具等)(109年起適用)持續透過校務研究辦公室設計之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創新教學課程推動檢視,並根據每年度實際結果行描述與提供教師於教學改善時之參考。
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雙主修3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輔系18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學分學程2000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其他900
學生跨域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各學院認定具有跨域意涵之課程,且該課程實際有不同系所之學生參與其中。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數1500
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及學生學習成效修讀創新創業課程學生數370
創新創業課程數18
創新創業課程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109年起適用)109年度預計本校開設18門課程、預計提供370位學生修讀。
學生邏輯思考與程式設計能力提升成效曾修讀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學生數(109年起外部匯入)2700
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數36
修讀數位科技微學程學生人次(109年起適用)50
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能力課程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非資通訊相關科系執行情形)(109年起適用)透過通識中心開設之資訊素養課程,持續維持學生修課後95%以上具備運用程式設計能力,並且具備獨立設計產出app之能力。在修讀資通訊課程部分,每年預計修讀人次50人以上,透過學程方式,更結構化程式設計能力之養成。
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達成學校設定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302
達成學校設定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占所有(抽樣)學生數比例45
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施測工具、抽樣方式等)(109年起適用)CWT(全民中檢)中文能力雲端診斷平台;針對大一全體新生;採前後測,中高級級別;未通過同學實施補救教學,學期間實施課堂與駐點教師輔導;並安排相關提升中文寫作講座輔導學生。
抽樣人數600
學生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成效達成學校設定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335
達成學校設定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占所有(抽樣)學生數比率50
學生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施測工具、抽樣方式等)(109年起適用)TOEIC模擬測驗系統,大一全體新生,採前測,多益450分級別;未通過同學實施補救教學。
抽樣人數600
優化師資質量及改善生師比推動成效生師比(全校加權學生數,包括進修學院、專科進修學校學生數除以全校專任、兼任師資數總和)(生師比由總量小組匯入,依本部「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之定義計算)19.5
專任教師業界實務經驗提升成效專任教師具備業界實務經驗比率88.8
專業及技術教師比率提升成效聘任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為專任教學人員或專業實作之指導人員(包括專技教師、技士、技佐)人數7
聘任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為專任教學人員或專業實作之指導人員(包括專技教師、技士、技佐)人數占全校專任教師人數比率2.8
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課程數75
針對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之聘任情形(含校內聘用法規、聘用對象描述及任教課程描述)(109年起適用)依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作業辦法以及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要點辦理。聘任榮獲國內外各項績優護理獲獎之教師。教授各項專業實作與實習課程。
高考照率及就業率每年護理相關畢業學生參與「客觀結構式臨床護理能力鑑定」(OSCE)考試之通過率達100%≧100
維持護理健康照護領域學生,每年護理高考照通過率(通過人數/報考人數)90
畢業後一、三、五年就業率90%以上90
特色跨域微型模組課程規劃建置長期照護管理、照護科技應用、中醫護理應用、國際照護英語實務等4個跨域2+2微型模組特色課程1
成立照護與科技融整前瞻跨域教師社群,並發展至少3門跨領域課程1
完善助產碩士、護理碩士、護理博士等3個國際課程1

指標二:提升高教公共性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9年目標值
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進入國立技專就讀比率逐年提升情形1年級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人數占1年級學生人數比率10
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進入國立技專就讀比率逐年提升情形1年級學生三代家庭無上大專校院人數0
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之比率提升成效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人數360
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人數占所有經濟不利學生人數比率45
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或協助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相關機制)(109年起適用)從學生的課業、跨領域學習、專業證照、社會服務、競賽及國際化六個面向,分別建立課業進步獎勵金、跨領域學習助學金、專業證照考照補助及獎勵、社會服務獎勵金、競賽成就激勵金,國際交流助學金讓學生能以學習代替工讀,將心力放回學校課業上,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學校活動、回饋社會,並增加學生考取證照、參加競賽的動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三代家庭無上大專校院人數0
申請弱勢相關補助之弱勢學生或輔導或協助之比例100
落實辦學公共性之責任,健全學校治理及生師權益保障,並建構校務資訊公開制度並逐年提高辦學資訊公開程度校務資訊公開項目數50
校務資訊公開平臺連結http://ircenter.ntunhs.edu.tw/info/
學生校務參與:強化學生校務參與情形(109年起適用)本校校內各種重要會議例如課委會、教務會議、學務會議、校務會議、校發會等等均有學生代表參與出席並具有提案或發言之權利。
教師權益保障:強化教師權益保障情形(109年起適用)為強化教師權益保障,本校訂有教師進用、評鑑、升等等相關規範,包括本校「進用專案計畫教學人員研究人員暨工作人員實施要點」、「教師評鑑辦法」、「教師評鑑作業細則」、本校「全校教師共同評鑑指標」及本校「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作業辦法等,並據以辦理教師有關權益事項。賡續辦理教師權益保障有關事項,包括每年辦理新進教師講習;適時宣導及提醒相關法令修正與應注意事項;檢視教師相關法規,如研議有修法必要,則循程序修正後週知。
強化原資中心運作機制,提升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及建構族群友善校園原資中心運作機制與校內相關單位合作機制描述(未設有原資中心者免填)(109年起適用)1.明確原資中心組織定位。
2.建置系統整合原住民族學生基本資料,研提原民生適性輔導策略。
3.原資中心與校內單位建立合作機制,強化原住民學生全方位輔導及協助職能發展,以利強化原住民族人才之多元發展。
原住民學生學習、生活輔導機制及其成效(含休、退學改善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1. 原資中心人員應參加區域中心舉辦之研習或培訓課程,強化原住民族文化及教育、輔導等專業之能。
2.建置系統整合原住民族學生基本資料,研提原民生適性輔導策略。
3. 提供原住民族學課業學習資源及生活協助,瞭解職場發展及畢業生涯規畫。
建構族群友善校園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推動全國國民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之教育政策,辦理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講座、研習、體驗探索等相關活動。

指標三:強化教學支持系統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9年目標值
完善教師教學支持系統相關措施及成效提升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教師成長社群於高教深耕經費挹注後,增加跨域教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教師實務教學升等等不同面向社群,109年度起新增非資通訊學成教師成長社群、USR教師成長社群,鼓勵教師以群體力量合作創新及深化教學與研究品質。 109年度起仍持續透過彈性薪資獎勵教學、服務、研究表現優良之教師,全面支持教師精進發展。
建置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並回饋招生選才及精進教學成效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建置情形校務研究辦公室除協助各處室進行校務研究議題分析、建置校務研究資料庫外,將配合原資中心、USR A類併入主冊,協助原資中心進行原住民學習成效分析以及USR 推動成效分析,作為高教深耕計畫客觀資料佐證之基礎。
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經費運用情形(含整體投入經費)(109年起適用)預計每年投入主冊經費約3.5%來支持本校校務研究運行,並配合校務推動方針滾動式修正執行方向。
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運用情形及成效(含回饋招生選材及精進教學)(109年起適用)109年1.自行開發建置校務研究展示平台 2.持續追蹤上年度六個單位議題分析,以符合PDCA精神 3.建立校務資料庫中轉校務研究資料庫機制。110年1.持續追蹤上年度六個單位議題分析,完成PDCA循環 2.建立生源資料庫,統計生源變化趨勢 3.建立學生成績歷史資料庫,統計分析個別學生學習成效變化趨勢及學習成效與生源的關係。111年1.徵求全校各單位校務研究議題,進行下個議題研究PDCA循環。 2.建立入學管道與在學學習成效分析系統,為招生選才提供參考資料。
建置校內畢業生流向追蹤機制並回饋精進教學成效建置畢業生流向調查機制以「畢業生流向調查問卷」做為畢業流向追蹤機制,持續追蹤本校各系所畢業生之就業狀況。調查時,以本校回報教育部之畢業滿一年、三年、五年等不同畢業年度之填答比例為基準。
畢業生流向回饋精進教學成效提升情形描述109年提請本校各系所提供對應各系所專業所需之問卷題項,以符各系所課程修正時參考之依據。110年持續將調查結果中的各學院系所之交叉分析回饋給各系所,內容包括問卷內各提向之填答結果。111年持續辦理畢業生流向調查成果報告會議。
畢業滿1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60
畢業滿3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40
畢業滿5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30

指標四:善盡社會責任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9年目標值
建構完善的大學實踐社會責任校務支持系統整體校務推動實際社會責任之資源投入及具體成果(109年起適用)規劃具學院特色之護理銀髮專業照護、健科資訊科技應用、人康老幼攜手投入三大方向,搭配各系課程規劃,透過課程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服務,預計投入系所為第一階段三倍之數量。
師生參與實踐社會責任成效提升情形(109年起適用)本校於推動USR種子型計畫,係透過課程規劃,使學生將其專業應用於落實大社會責任上,在資源投入部份,每學院各派一名專人協助推動外,硬體面投入美樂地教室設置社區關懷據點、連結膳食營養教室、癒花園進行銀髮照護,其次聽語中心、長照健康科技實務中心、健康管理決策中心、休閒與健康管理實務中心、健康照護資源中心、癒心鄉、幸福講堂、水療技術研發空間,全面支持學校成為USR Hub之決心。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 Hub)之資源投入及具體成果(無則免填)(109年起適用)校務研究辦公室擬設計問卷進行本校學生參與USR學生之成效評估, 109年第一次推動暫時設定30%,每年增加10%至111年達50%。
連結外部資源協助在地永續發展結合學校教研能量及社會資源,促進在地永續發展之作法及成效(109年起適用)為落實在地永續發展,本校於109-111年規劃之合作單位,未來將納入課程中,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例行性之服務,透過修讀課程投入在地服務,達到用續發展之目的。

指標五:發展學校特色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09年目標值
凝聚全國長照能量,培育長照2.0優質人才輔導各校開設相關課程數250
發放核心模組課程修畢證書數600
辦理全國長期照顧課程推動會議場數2
提升國際移動能量累計五年內開設海外研修雙學位課程、國際交換計畫與國際專業實習課程數40
累計五年內學生具備海外學習經驗人數佔全校學生比率7.5
累計五年內開設國際學位專班與全英語授課學程數13
建立北護大國際教育品牌境外生五年內累計來源國數19
境外生五年內累積來臺研修課程數12
指標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0年目標值
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成效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學生數5200
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之學生數占所有學生數比率100
學生專業技術證照張數600
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本校已推動全面實習,在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部分達100%。
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之提升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數220
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數占所有教師數比率47.5
採用創新教學模式課程數210
創新教學課程之認定方式及教學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實作課程、PBL課程、跨域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模組課程及程式設計課程等。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總數8100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2584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占所有修讀學生數比率38
創新教學課程之教學及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施測工具等)(109年起適用)持續透過校務研究辦公室設計之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創新教學課程推動檢視,並根據每年度實際結果行描述與提供教師於教學改善時之參考。
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雙主修3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輔系18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學分學程2130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其他1350
學生跨域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各學院認定具有跨域意涵之課程,且該課程實際有不同系所之學生參與其中。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數1800
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及學生學習成效修讀創新創業課程學生數269
創新創業課程數7
創新創業課程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109年起適用)110年度預計本校開設21門課程、預計提供440位學生修讀。
學生邏輯思考與程式設計能力提升成效曾修讀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學生數(109年起外部匯入)3800
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數41
修讀數位科技微學程學生人次(109年起適用)1200
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能力課程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非資通訊相關科系執行情形)(109年起適用)透過通識中心開設之資訊素養課程,持續維持學生修課後95%以上具備運用程式設計能力,並且具備獨立設計產出app之能力。在修讀資通訊課程部分,每年預計修讀人次70人以上,透過學程方式,更結構化程式設計能力之養成。
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達成學校設定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300
達成學校設定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占所有(抽樣)學生數比例50
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施測工具、抽樣方式等)(109年起適用)CWT(全民中檢)中文能力雲端診斷平台;針對大一全體新生;採前後測,中高級級別;未通過同學實施補救教學,學期間實施課堂與駐點教師輔導;並安排相關提升中文寫作講座輔導學生。
抽樣人數600
學生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成效達成學校設定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330
達成學校設定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占所有(抽樣)學生數比率55
學生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施測工具、抽樣方式等)(109年起適用)TOEIC模擬測驗系統,大一全體新生,採前測,多益450分級別;未通過同學實施補救教學。
抽樣人數600
優化師資質量及改善生師比推動成效生師比(全校加權學生數,包括進修學院、專科進修學校學生數除以全校專任、兼任師資數總和)(生師比由總量小組匯入,依本部「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之定義計算)19
專任教師業界實務經驗提升成效專任教師具備業界實務經驗比率94.74
專業及技術教師比率提升成效聘任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為專任教學人員或專業實作之指導人員(包括專技教師、技士、技佐)人數8
聘任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為專任教學人員或專業實作之指導人員(包括專技教師、技士、技佐)人數占全校專任教師人數比率3.89
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課程數80
針對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之聘任情形(含校內聘用法規、聘用對象描述及任教課程描述)(109年起適用)依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作業辦法以及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要點辦理。聘任榮獲國內外各項績優護理獲獎之教師。教授各項專業實作與實習課程。
高考照率及就業率每年護理相關畢業學生參與「客觀結構式臨床護理能力鑑定」(OSCE)考試之通過率達100%≧100
維持護理健康照護領域學生,每年護理高考照通過率(通過人數/報考人數)91.5
畢業後一、三、五年就業率90%以上90
特色跨域微型模組課程規劃建置長期照護管理、照護科技應用、中醫護理應用、國際照護英語實務等4個跨域2+2微型模組特色課程1
成立照護與科技融整前瞻跨域教師社群,並發展至少3門跨領域課程1
健康科技跨域一加一學程成立「健康科技前瞻學士班推動委員會」,並發展至少3組進階課程模組1
落實推動「健康科技跨域一加一學程」,並發展至少3組專業學程1
規劃推動跨域1+1學程,增進學生修業彈性宣傳「健康科技跨域一加一學程」,辦理學程說明會乙次,並視教師及學生反應調整學程辦法。
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模組成立學院「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模組」,並發展3門具素養的跨域課程。1
規劃學院「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模組」,並發展至少2門以上的跨域課程。1
完善「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的國際視野觀,每年至少辦理1場國際交流活動,促展國際師生創新創業交流合作。1
全面推動招生專業化全面推動各類課程輔導,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全校各類輔導平均通過率50%50
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與技優領航計畫結合達到適性揚才、提升技術專業成效之目的110年「智慧健康科技技優專班」、「高齡健康暨運動保健技優專班」,規劃技優學習路徑與課程,提供專業化學習環境
透過招生專業化連結校務研究,達到精準招生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目的110年搭配招生選才計畫,提供三學院示範系所不同入學管道學習成效分析

指標二:提升高教公共性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0年目標值
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進入國立技專就讀比率逐年提升情形1年級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人數占1年級學生人數比率18
1年級學生三代家庭無上大專校院人數0
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之比率提升成效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人數280
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人數占所有經濟不利學生人數比率50
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或協助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相關機制)(109年起適用)從學生的課業、跨領域學習、專業證照、社會服務、競賽及國際化六個面向,分別建立課業進步獎勵金、跨領域學習助學金、專業證照考照補助及獎勵、社會服務獎勵金、競賽成就激勵金,國際交流助學金讓學生能以學習代替工讀,將心力放回學校課業上,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學校活動、回饋社會,並增加學生考取證照、參加競賽的動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三代家庭無上大專校院人數0
落實辦學公共性之責任,健全學校治理及生師權益保障,並建構校務資訊公開制度並逐年提高辦學資訊公開程度校務資訊公開項目數53
校務資訊公開平臺連結http://ircenter.ntunhs.edu.tw/info/
學生校務參與:強化學生校務參與情形(109年起適用)本校校內各種重要會議例如課委會、教務會議、學務會議、校務會議、校發會等等均有學生代表參與出席並具有提案或發言之權利。
教師權益保障:強化教師權益保障情形(109年起適用)為強化教師權益保障,本校訂有教師進用、評鑑、升等等相關規範,包括本校「進用專案計畫教學人員研究人員暨工作人員實施要點」、「教師評鑑辦法」、「教師評鑑作業細則」、本校「全校教師共同評鑑指標」及本校「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作業辦法等,並據以辦理教師有關權益事項。賡續辦理教師權益保障有關事項,包括每年辦理新進教師講習;適時宣導及提醒相關法令修正與應注意事項;檢視教師相關法規,如研議有修法必要,則循程序修正後週知。
強化原資中心運作機制,提升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及建構族群友善校園原資中心運作機制與校內相關單位合作機制描述(未設有原資中心者免填)(109年起適用)1.明確原資中心組織定位。
2.建置系統整合原住民族學生基本資料,研提原民生適性輔導策略。
3.原資中心與校內單位建立合作機制,強化原住民學生全方位輔導及協助職能發展,以利強化原住民族人才之多元發展。
原住民學生學習、生活輔導機制及其成效(含休、退學改善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1. 原資中心人員應參加區域中心舉辦之研習或培訓課程,強化原住民族文化及教育、輔導等專業之能。
2.建置系統整合原住民族學生基本資料,研提原民生適性輔導策略。
3. 提供原住民族學課業學習資源及生活協助,瞭解職場發展及畢業生涯規畫。
建構族群友善校園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推動全國國民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之教育政策,辦理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講座、研習、體驗探索等相關活動。

指標三:強化教學支持系統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0年目標值
完善教師教學支持系統相關措施及成效提升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教師成長社群於高教深耕經費挹注後,增加跨域教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教師實務教學升等等不同面向社群,109年度起新增非資通訊學成教師成長社群、USR教師成長社群,鼓勵教師以群體力量合作創新及深化教學與研究品質。 109年度起仍持續透過彈性薪資獎勵教學、服務、研究表現優良之教師,全面支持教師精進發展。
建置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並回饋招生選才及精進教學成效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建置情形校務研究辦公室除協助各處室進行校務研究議題分析、建置校務研究資料庫外,將配合原資中心、USR A類併入主冊,協助原資中心進行原住民學習成效分析以及USR 推動成效分析,作為高教深耕計畫客觀資料佐證之基礎。
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經費運用情形(含整體投入經費)(109年起適用)預計每年投入主冊經費約3.5%來支持本校校務研究運行,並配合校務推動方針滾動式修正執行方向。
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運用情形及成效(含回饋招生選材及精進教學)(109年起適用)110年1.持續追蹤上年度六個單位議題分析,完成PDCA循環 2.建立生源資料庫,統計生源變化趨勢 3.建立學生成績歷史資料庫,統計分析個別學生學習成效變化趨勢及學習成效與生源的關係。
建置校內畢業生流向追蹤機制並回饋精進教學成效畢業生流向回饋精進教學成效提升情形描述110年持續將調查結果中的各學院系所之交叉分析回饋給各系所,內容包括問卷內各提向之填答結果。
畢業滿1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68
畢業滿3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60
畢業滿5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46

指標四:善盡社會責任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0年目標值
建構完善的大學實踐社會責任校務支持系統整體校務推動實際社會責任之資源投入及具體成果(109年起適用)本校從高教深耕第一階段教師自主開課走向第二階段院核心USR推動過程發現,校內缺乏單一整合窗口,故本校在校務研究辦公室新增專員1名,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 (USR HUB)小組規劃全校性參與機制與單一窗口,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永續發展與實踐,業務包括統整與協調USR計畫執行團隊(三學院USR子計畫)、擬定全校性共同指標管考與各學院之具體指標,全面掌握各單位USR推動進度與成效落實管考機制、鏈結公私部門與友校夥伴,共同穿越傳統與創新、串聯大學與產業,展現北護社會責任實踐力。
師生參與實踐社會責任成效提升情形(109年起適用)本校於推動USR種子型計畫,在正式課程部分,透過課程規劃,教師帶領學生走入社區,使學生將其專業應用於落實大社會責任上。在非正式課程部分,109年度擬開設USR微學分課程,透過更為彈性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服務善盡社會責任。 在成效提升部分,除課堂教師對學生的考核外,校務研究辦公室擬設計USR問卷,透過前後測問卷分析結果,說明本校學生參與USR學生之成效。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 Hub)之資源投入及具體成果(無則免填)(109年起適用)資源投入部份,共派3名專員6名教師協助推動USR HUB,新增專人一名,透過本校各系所之專業善盡社會責任。 硬體資源投入部份,規劃以幾間教室做為USR推動場域,相關說明如下: 在USR與社區居民互動部分,於「美樂地教室」設置社區關懷據點並連結「膳食營養教室」進行食療互動活動,最後於「癒花園」進行銀髮照護。其次,在「陶藝教室」提供師生與社區居民進行健康保健、旅遊生活、休閒健康及魔術輔療等。最後,於「癒心鄉、幸福講堂、水療技術研發空間」,結合幼兒相關課程與諮商課程,提升居民身心靈健康。本校在高教深耕第二階段預計將重心拉回校內USR場域,透過社區民眾攜老護幼,全面支持學校成為大北投地區USR Hub
連結外部資源協助在地永續發展結合學校教研能量及社會資源,促進在地永續發展之作法及成效(109年起適用)為落實在地永續發展,本校於109-111年規劃之合作單位,未來將納入課程中,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例行性之服務,透過修讀課程投入在地服務,達到用續發展之目的。

指標五:發展學校特色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0年目標值
凝聚全國長照能量,培育長照2.0優質人才輔導各校開設相關課程數275
辦理全國長期照顧課程推動會議場數2
累計發放核心模組課程修畢證書數2500
提升國際移動能量累計五年內學生具備海外學習經驗人數佔全校學生比率8.5
累計五年內開設國際學位專班與全英語授課學程數14
12系設置國際課程完成百分比100
建立北護大國際教育品牌境外生五年內累計來源國數24
境外生五年內累積來臺研修課程數14
境外生就讀人數累計五年內成長比率96
提升師生研究能量全校期刊發表篇數196
平均每位教師期刊發表篇數1.1
產學合作能量提升執行專利研發補助數7
推動教師實務研習人數10
推動產學合作暨技術研發成果總金額(新臺幣元)52,000,000
指標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1年目標值
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成效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學生數5200
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之學生數占所有學生數比率100
學生專業技術證照張數600
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本校已推動全面實習,在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部分達100%。
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之提升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數235
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數占所有教師數比率47.5
採用創新教學模式課程數210
創新教學課程之認定方式及教學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實作課程、PBL課程、跨域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模組課程及程式設計課程等。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總數8100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3284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占所有修讀學生數比率48
創新教學課程之教學及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施測工具等)(109年起適用)持續透過校務研究辦公室設計之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創新教學課程推動檢視,並根據每年度實際結果行描述與提供教師於教學改善時之參考。
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雙主修3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輔系18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學分學程2130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人次_其他1350
學生跨域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各學院認定具有跨域意涵之課程,且該課程實際有不同系所之學生參與其中。
修讀跨域學習課程學生數2100
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及學生學習成效修讀創新創業課程學生數269
創新創業課程數7
創新創業課程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課程認定方式)(109年起適用)111年度預計本校開設24門課程、預計提供510位學生修讀
學生邏輯思考與程式設計能力提升成效曾修讀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學生數(109年起外部匯入)5200
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數41
修讀數位科技微學程學生人次(109年起適用)2000
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能力課程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非資通訊相關科系執行情形)(109年起適用)透過通識中心開設之資訊素養課程,持續維持學生修課後95%以上具備運用程式設計能力,並且具備獨立設計產出app之能力。在修讀資通訊課程部分,每年預計修讀人次90人以上,透過學程方式,更結構化程式設計能力之養成。
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達成學校設定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330
達成學校設定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占所有(抽樣)學生數比例55
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施測工具、抽樣方式等)(109年起適用)CWT(全民中檢)中文能力雲端診斷平台;針對大一全體新生;採前後測,中高級級別;未通過同學實施補救教學,學期間實施課堂與駐點教師輔導;並安排相關提升中文寫作講座輔導學生。
抽樣人數600
學生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成效達成學校設定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360
達成學校設定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目標之人數占所有(抽樣)學生數比率60
學生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施測工具、抽樣方式等)(109年起適用)TOEIC模擬測驗系統,大一全體新生,採前測,多益450分級別;未通過同學實施補救教學。
抽樣人數600
優化師資質量及改善生師比推動成效生師比(全校加權學生數,包括進修學院、專科進修學校學生數除以全校專任、兼任師資數總和)(生師比由總量小組匯入,依本部「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之定義計算)19
專任教師業界實務經驗提升成效專任教師具備業界實務經驗比率95
專業及技術教師比率提升成效聘任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為專任教學人員或專業實作之指導人員(包括專技教師、技士、技佐)人數9
聘任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為專任教學人員或專業實作之指導人員(包括專技教師、技士、技佐)人數占全校專任教師人數比率5.1
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課程數85
針對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之大師之聘任情形(含校內聘用法規、聘用對象描述及任教課程描述)(109年起適用)依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作業辦法以及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要點辦理。聘任榮獲國內外各項績優護理獲獎之教師。教授各項專業實作與實習課程。
高考照率及就業率每年護理相關畢業學生參與「客觀結構式臨床護理能力鑑定」(OSCE)考試之通過率達100%100
維持護理健康照護領域學生,每年護理高考照通過率(通過人數/報考人數)92
畢業後一、三、五年就業率90%以上90
特色跨域微型模組課程規劃建置長期照護管理、照護科技應用、中醫護理應用、國際照護英語實務等4個跨域2+2微型模組特色課程2
成立照護與科技融整前瞻跨域教師社群,並發展至少3門跨領域課程1
健康科技跨域一加一學程成立「健康科技前瞻學士班推動委員會」,並發展至少3組進階課程模組1
落實推動「健康科技跨域一加一學程」,並發展至少3組專業學程2
規劃推動跨域1+1學程,增進學生修業彈性由各班級導師協助宣導,預計111上學期正式啟動。
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模組成立學院「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模組」,並發展3門具素養的跨域課程。1
規劃學院「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模組」,並發展至少2門以上的跨域課程。1
完善「創新創業與跨域課程」的國際視野觀,每年至少辦理1場國際交流活動,促展國際師生創新創業交流合作。1
全面推動招生專業化全面推動各類課程輔導,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全校各類輔導平均通過率50%50
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與技優領航計畫結合達到適性揚才、提升技術專業成效之目的111年,完善「智慧健康照護跨領域學院」相關機制與配套辦法,全面協助技優生在校各項學習與輔導
透過招生專業化連結校務研究,達到精準招生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之目的111年搭配招生選才計畫,提供全校日間部四技所有系所不同入學管道學習成效分析

指標二:提升高教公共性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1年目標值
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進入國立技專就讀比率逐年提升情形1年級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人數占1年級學生人數比率18
1年級學生三代家庭無上大專校院人數0
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之比率提升成效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人數280
經濟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人數占所有經濟不利學生人數比率55
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或協助成效提升情形描述(含相關機制)(109年起適用)從學生的課業、跨領域學習、專業證照、社會服務、競賽及國際化六個面向,分別建立課業進步獎勵金、跨領域學習助學金、專業證照考照補助及獎勵、社會服務獎勵金、競賽成就激勵金,國際交流助學金讓學生能以學習代替工讀,將心力放回學校課業上,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學校活動、回饋社會,並增加學生考取證照、參加競賽的動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三代家庭無上大專校院人數0
落實辦學公共性之責任,健全學校治理及生師權益保障,並建構校務資訊公開制度並逐年提高辦學資訊公開程度校務資訊公開項目數53
校務資訊公開平臺連結http://ircenter.ntunhs.edu.tw/info/
學生校務參與:強化學生校務參與情形(109年起適用)本校校內各種重要會議例如課委會、教務會議、學務會議、校務會議、校發會等等均有學生代表參與出席並具有提案或發言之權利。
教師權益保障:強化教師權益保障情形(109年起適用)為強化教師權益保障,本校訂有教師進用、評鑑、升等等相關規範,包括本校「進用專案計畫教學人員研究人員暨工作人員實施要點」、「教師評鑑辦法」、「教師評鑑作業細則」、本校「全校教師共同評鑑指標」及本校「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作業辦法等,並據以辦理教師有關權益事項。賡續辦理教師權益保障有關事項,包括每年辦理新進教師講習;適時宣導及提醒相關法令修正與應注意事項;檢視教師相關法規,如研議有修法必要,則循程序修正後週知。
強化原資中心運作機制,提升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及建構族群友善校園原資中心運作機制與校內相關單位合作機制描述(未設有原資中心者免填)(109年起適用)1.明確原資中心組織定位。
2.建置系統整合原住民族學生基本資料,研提原民生適性輔導策略。
3.原資中心與校內單位建立合作機制,強化原住民學生全方位輔導及協助職能發展,以利強化原住民族人才之多元發展。
原住民學生學習、生活輔導機制及其成效(含休、退學改善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1. 原資中心人員應參加區域中心舉辦之研習或培訓課程,強化原住民族文化及教育、輔導等專業之能。
2.建置系統整合原住民族學生基本資料,研提原民生適性輔導策略。
3.提供原住民族學課業學習資源及生活協助,瞭解職場發展及畢業生涯規畫。
建構族群友善校園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推動全國國民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之教育政策,辦理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講座、研習、體驗探索等相關活動。

指標三:強化教學支持系統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1年目標值
完善教師教學支持系統相關措施及成效提升情形描述(109年起適用)教師成長社群於高教深耕經費挹注後,增加跨域教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教師實務教學升等等不同面向社群,109年度起新增非資通訊學成教師成長社群、USR教師成長社群,鼓勵教師以群體力量合作創新及深化教學與研究品質。 109年度起仍持續透過彈性薪資獎勵教學、服務、研究表現優良之教師,全面支持教師精進發展。
建置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並回饋招生選才及精進教學成效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建置情形校務研究辦公室除協助各處室進行校務研究議題分析、建置校務研究資料庫外,將配合原資中心、USR A類併入主冊,協助原資中心進行原住民學習成效分析以及USR 推動成效分析,作為高教深耕計畫客觀資料佐證之基礎。
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經費運用情形(含整體投入經費)(109年起適用)預計每年投入主冊經費約3.5%來支持本校校務研究運行,並配合校務推動方針滾動式修正執行方向。
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運用情形及成效(含回饋招生選材及精進教學)(109年起適用)111年1.徵求全校各單位校務研究議題,進行下個議題研究PDCA循環。 2.建立入學管道與在學學習成效分析系統,為招生選才提供參考資料。
建置校內畢業生流向追蹤機制並回饋精進教學成效畢業生流向回饋精進教學成效提升情形描述111年持續辦理畢業生流向調查成果報告會議。
畢業滿1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68
畢業滿3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60
畢業滿5年流向調查填答比率(填答人數/畢業生總人數)46

指標四:善盡社會責任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1年目標值
建構完善的大學實踐社會責任校務支持系統整體校務推動實際社會責任之資源投入及具體成果(109年起適用)本校從高教深耕第一階段教師自主開課走向第二階段院核心USR推動過程發現,校內缺乏單一整合窗口,故本校在校務研究辦公室新增專員1名,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 (USR HUB)小組規劃全校性參與機制與單一窗口,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永續發展與實踐,業務包括統整與協調USR計畫執行團隊(三學院USR子計畫)、擬定全校性共同指標管考與各學院之具體指標,全面掌握各單位USR推動進度與成效落實管考機制、鏈結公私部門與友校夥伴,共同穿越傳統與創新、串聯大學與產業,展現北護社會責任實踐力。
師生參與實踐社會責任成效提升情形(109年起適用)本校於推動USR種子型計畫,在正式課程部分,透過課程規劃,教師帶領學生走入社區,使學生將其專業應用於落實大社會責任上。在非正式課程部分,109年度擬開設USR微學分課程,透過更為彈性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服務善盡社會責任。 在成效提升部分,除課堂教師對學生的考核外,校務研究辦公室擬設計USR問卷,透過前後測問卷分析結果,說明本校學生參與USR學生之成效。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 Hub)之資源投入及具體成果(無則免填)(109年起適用)資源投入部份,共派3名專員6名教師協助推動USR HUB,新增專人一名,透過本校各系所之專業善盡社會責任。 硬體資源投入部份,規劃以幾間教室做為USR推動場域,相關說明如下: 在USR與社區居民互動部分,於「美樂地教室」設置社區關懷據點並連結「膳食營養教室」進行食療互動活動,最後於「癒花園」進行銀髮照護。其次,在「陶藝教室」提供師生與社區居民進行健康保健、旅遊生活、休閒健康及魔術輔療等。最後,於「癒心鄉、幸福講堂、水療技術研發空間」,結合幼兒相關課程與諮商課程,提升居民身心靈健康。本校在高教深耕第二階段預計將重心拉回校內USR場域,透過社區民眾攜老護幼,全面支持學校成為大北投地區USR Hub
連結外部資源協助在地永續發展結合學校教研能量及社會資源,促進在地永續發展之作法及成效(109年起適用)為落實在地永續發展,本校於109-111年規劃之合作單位,未來將納入課程中,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例行性之服務,透過修讀課程投入在地服務,達到用續發展之目的。

指標五:發展學校特色
量化指標具體衡量方式111年目標值
凝聚全國長照能量,培育長照2.0優質人才輔導各校開設相關課程數300
辦理全國長期照顧課程推動會議場數2
累計發放核心模組課程修畢證書數3400
提升國際移動能量累計五年內學生具備海外學習經驗人數佔全校學生比率9
累計五年內開設國際學位專班與全英語授課學程數15
12系設置國際課程完成百分比100
建立北護大國際教育品牌境外生五年內累計來源國數25
境外生五年內累積來臺研修課程數15
境外生就讀人數累計五年內成長比率97
提升師生研究能量全校期刊發表篇數202
平均每位教師期刊發表篇數1.14
產學合作能量提升執行專利研發補助數8
推動教師實務研習人數11
推動產學合作暨技術研發成果總金額(新臺幣元)54,000,000